西盟:“绿叶”变“金叶” 茶产业蝶变谱新章雷火竞技下载
人间四月,春光正好,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的佤山满眼葱茏,5.31万亩茶叶正吐露新芽,片片茶园叠翠飘香。自成立60年以来,西盟县不断夯实茶产业基础,完善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从“吃饭靠天”到“品牌出山”,西盟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原始散种到集约经营、从粗加工到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商烟街的茶园里热闹非凡。“以前自己种茶,产量上不去,销路也难找,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南亢新寨茶农娜儿一边采摘一边说道,“现在加入了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切都不一样咯!”
据商烟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扎戈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前,当地茶农各自为战,种植技术参差不齐,茶叶品质难以保证,而且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经常面临滞销的困境。“小散弱的局面必须打破,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周扎戈说。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管理标准。从茶树的种植、管理到采摘,都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为茶农提供培训,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合作社还统一收购茶农的茶叶,让茶农们不再为销路发愁。
娜儿深有感触:“现在按照合作社的标准种茶,茶叶质量好了,不愁卖不出去。我家种植的10亩茶地每年能有16000元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不仅提高了收入,雷火竞技还提升了茶农们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意识。
目前,全县共建成茶叶初制所67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9家,标准化初制所24家,茶叶加工环境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全县茶园覆盖7个乡(镇),8238户茶农,31484人。农业产值达1.82亿元,合作社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彻底打破了“小散弱”的困局。
走进西盟莫窝茶厂,阵阵茶香扑鼻而来。莫窝七组村民娜四龙正在茶园里忙碌着,她管理着9亩多的茶园。“以前种茶就是靠经验,也不懂什么生态不生态的。”娜四龙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和茶厂带着我们建设生态茶园,茶叶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高。”
种下有机茶,黄土能生金。在打破茶产业“小散弱”困局后,西盟县并未止步,开始在提升茶叶品质方面发力。西盟县从2014年开始大力建设生态茶园,并同步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据西盟莫窝茶厂负责人挪富盛介绍,生态茶园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采用自然农法,杜绝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让茶树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挪富盛说:“我们在茶园里种植了各种有益的植物,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保护了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盟县的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绿色有机认证面积逐年增加。莫窝茶厂目前已取得中国、美国、欧盟的从种植到加工出售全链条有机认证。“这意味着我们的茶叶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茶农们带来更多的收益。”挪富盛自豪地说道。
娜四龙也感受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好处:“现在我们的茶叶不愁卖,很多外地的老板都抢着要。而且价格比普通茶叶高了不少,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生态茶园不仅让茶农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西盟县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4年,西盟县茶园面积达5.34万亩,开采摘面积5.31万亩,累计种植覆荫树111万株,全县累计取得有机认证证书(含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的企业有23家,认证面积19593亩(含有机转换认证面积);累计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企业2家,认证面积2922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2.1%,茶园多样性复合生态系统基本形成,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如果说生态茶园建设为西盟茶贴上了“绿色金名片”,那么如何让这张名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撬动产业价值的杠杆,便成为新的命题。西盟县以品牌化战略破局,将“品质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
“我们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工,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展现出西盟茶的独特风味。”西盟永佤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艳香说。同时,她们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雷艳香介绍,2024年他们支付给茶农的新鲜款达190万元,2025年春茶季已累计加工出售干茶近9吨。“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广,这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品牌战略的支持。”
通过“小众走高端,大众推有机”的品牌战略,西盟县已研发20余种有机系列产品,覆盖红茶、绿茶、白茶等多品类。2024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9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46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6亿元,品牌附加值显著提升。此外,成功引进澜沧古茶、祖祥高山茶园等代表企业,建成首个自动化茶叶加工流水线,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渠道。
从机关干部肩挑茶籽的创业年代,到有机认证品牌化发展的生态茶园时代,西盟茶产业用60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5.3万亩茶园贡献出5.93亿元综合产值,更带动了8238户31484人增收致富。这片浸润着佤山文化的绿叶,正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刁弘智)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雷火竞技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